首页 儒道读书人 书架
设置 报错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三十章 民贵君轻(2 / 2)
上一页 书页/目录 下一章

“来人啊!将这考生给我轰了出去!”

“大人冤枉!我还没开始抄呢!你不能……”

那考生正欲哀求,就被士兵堵上嘴巴带走了。

“好厉害的监考,居然一抓一个准!”杜宁心里很是佩服的想道。

许多考生吓得面色发白,看向监考的表情充满了惊恐。

“诸位考生,收起你们那些歪心思,就算你们能够欺瞒本官,也难逃众圣的法眼!”监考提高音调道。

“哎……”

一个学子突然站起来,面向圣庙方向作揖:“学生有错,不该将文章带入考场,心中有愧,放弃科举。”

然后捂着脸面,十分羞愧的离开。

杜宁听到自己附近也有考生站起,一边哀叹,一边离开考场。

科举作弊,这件事要是被抓个现行,文名就毁了。

对于这个世界上的读书人来,文名就是行走下的通行证,也是最好看的一张“脸”。

监考路过杜宁考棚的时候,向杜宁这边投来目光。

杜宁没有理会,甚至没有半点紧张,当作他是空气一般,继续认真答题。

监考满意点头,快步离去。

不知不觉,前面十五张的试卷全部答完。

后面的十五张试卷,考的是默写,也是读书饶记忆力。

每一张的试卷只有一篇文章的标题,然后就是让考生将这篇文章的全文给默写下来。

杜宁看了眼题目,是要默写《中庸》的第一篇文章。

《中庸》的作者是子思,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,乃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,也是科举的考题内容之一,杜宁早有读过。

心念一动之下,文宫中的《中庸》翻开,其中的内容呈现在了脑海里面。

“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。”

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……”

杜宁继续答题。

…………

下午,杜宁默写完了十五张试卷。

“就算是抄写,也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,这县试不仅仅考研脑力,也很考研耐心和体力。”

杜宁擦了擦汗水,稍作休息之后,拿起了最后的两张试卷。

最后这两张试卷便是经义,乃科举重中之重,也是无法抄袭的科目,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分数。

经义只有一个题目,却多了一张白纸,是因为担心有的考生文章不够写,所以额外添加。

文章不在长短,而在其意,在其精。

杜宁看了眼题目,上面写着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,出自《孟子?尽心章?句下》。

从字面上去理解,大意指的就是百姓是最为重要的,然后是国家,而国君是最为不重要的。

因此,“民贵君轻”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。

所谓“社稷”,乃是古代帝王和诸侯建国时祭祀的土神和谷神,后来作为国家的代称。

杜宁心念一动,文宫中的《孟子》翻到《尽心章句下》原文。

孟子曰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子,得乎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诸侯危社稷,则变置。牺牲既成,粢盛既洁,祭祖以时,然而旱干水溢,则变置社稷。”

孟子认为人民最为贵重,其次是国家,君王为轻。

得到百姓认可的人做子,得到子认可的人做诸侯,得到诸侯认可的人做大夫。

诸侯危害社稷的时候,就改立诸侯。

祭品丰盛,祭品洁净,祭扫按时举行,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,那就改立土神谷神。

这便是孟子提出来的思想。

作为一个拥有九年义务教育的人,杜宁深知“民”这个字的含义。

一个“民”字,代表的是集体。

这篇经义,便是要让考生以自己的文章,围绕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来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。

杜宁想了想了,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。

“得民心者得下。”

这是华夏文明中最为精髓的一句话,可见“民”这个字的重要性,得不到民心认可的君王,他的王位是无法长久的。

杜宁打算以此为破题思路,引经据典阐述经义。

上一页 书页/目录 下一章
首页书架报错推荐

报错